“游酢,字定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求学时曾留下“程门立雪”之千古佳话。元符二年( 1 0 9 9 年) 学成南归,入武夷,在五曲茶洞南侧筑“水云寮”著述讲学,成为理学南传的第一站,被后世尊为“首开闽学之先河”。其学术再传至朱熹后蔚然大观。
游酢隐居处
游酢隐居武夷期间,与山中茶人过从甚密,尝亲躬茶事,虽辛苦却乐此不疲,实为游氏宗人居武夷山制茶之始祖。在水云寮西侧的岩畔,游酢开凿的岩臼尚存,不仅可以用来捣米,同时也可用来舂制团饼茶。“
这是武夷戏球名茶文化册中关于游氏一族制茶缘起的描述。武夷戏球名茶董事长游永生为游酢第二十七代裔孙,也是将游酢在武夷的制茶之术传承下来的唯一一支,延续至今,无愧于“茶业世家”之称。
今天,游氏一族众多子孙从各地而来,聚首武夷山,再循先祖足迹。然而与此前宗亲相聚有所不同的是,这次是台湾的游氏一支与大陆的游氏一支首次相聚,也可以说这是一次台湾同胞的寻根之旅。
台海亲缘深厚,虽隔着一道海峡,隔不断的却是亲情。同为游氏后裔,虽有所传承学术、有所传承茶业,但相同的是对于先祖不变的敬念与对于传承的坚持。
台湾大学教授、中华民国书法教育学会副理事长游美兰女士在武夷戏球名茶品着宗亲的好茶,由衷地说道:“我们来武夷山寻根,看看先祖生活的地方。很奇妙的是,台湾茶的根也在武夷山。”
中国人都有一种寻根的执着,这与以家庭为单位的中国亲缘文化密不可分。通过寻根,把已失散的亲情寻回;通过寻根,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通过寻根,把家族史完善继而延续下去。
对于茶来说,在外的“子孙”同样传承了自己的优异品质,在世界各地皆绽放光华。与福建一海之隔的台湾省,在清嘉庆(1796-1820)年间就移去武夷山茶苗种植繁衍,同时,台湾的茶迷依然有许多仍钟情于武夷岩茶。因此清《台湾通史》编者连横在其"茗谈"一文中写到:"(台人品茶)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
台湾茶源自武夷,承袭了武夷茶优良品质的同时也各自衍生出了独特的品质。但是同人类一样,其中的“亲缘关系”难以切割。长期以来台湾、武夷茶界往来不断。近十几年中来,更是频繁,或切磋茶事,或交流茶文化。茶,俨然成了台海文化、两岸同胞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
或许两岸的游氏族人难像今日一样时常聚首,闲谈喝茶,但亲缘情深,不过一道海峡,何尝有距离一说呢?
茶缘武夷,情聚戏球。戏球传承先人制茶,同胞传承制理之术,传承与凝聚,在一杯茶里潺潺而淌,永生不灭。